我们都说:“爱孩子,如他所是,而非如我所愿”。也就是说,爱孩子就要爱他本来的样子,可是他本来的样子是什么?你真的知道吗?
- 对于孩子,
你知道孩子的优势在哪里吗?
你知道孩子的最佳学习方式吗?
你了解孩子的个性特质、行为模式吗?
你是如何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?
你又是如何给孩子建议专业和职业方向的?
- 对于你自己,
你是谁?你如何看待自己?
你认为自己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?
你知道你的人际关系优势和瓶颈在哪里吗?
你热爱你的职业吗?你是如何选择的?
你对未来的规划是什么?
我们都知道尊重天性的重要性,也知道后天教养因材施教的重要性,有人说这两者不矛盾吗?不矛盾!知道了孩子先天的一些特质特点,你就可以既做到尊重天性又因"材"施教!
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以下的现象:
◆ 在经济社会中,有些家长认为学理工容易找到金饭碗,所以就对孩子加强数理逻辑思维方面的培养;
◆ 在明星崇拜的热潮中,家长觉得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去学演讲,学主持,去参加各种演出;
◆ 而有些家长则会因为自己的欠缺而热衷于对孩子进行舞蹈、书画、琴艺等方面的训练。如果家长生活的圈子中突然出现了某个神童,那么这个群体里的家长就容易跟风,试图把自己的孩子也培养成这方面的神童;
... ...
这些教育都存在不顾孩子先天兴趣特征,过分注重一两种家长认为的重要智能的有失偏颇的教育方式。
多元智能是用来发现的,不是用来开发的
1983年,哈佛心理学教授霍华德·加德纳(Howard Gardner)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,教授认为,人的智商不可能用几道问答题或者逻辑题来判断,换句话说,单一凭借IQ测试来判断智商的方式是片面不科学的。
〖 爱因斯坦说:每个人都是天才,但是如果你以爬树的本领来判断一条鱼的能力,那它终其一生都会以为自己是个笨蛋!〗
-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与心理学专家Dr.Howard Gardnar(霍华德加德纳)教授提出了“多元智能理论”,他提出人与生俱来就有八种天赋智能,包括有:语言、逻辑数学、视觉空间、自然观察、音乐、肢体动觉、人际沟通与个人内省。各种智能强弱分布因人而异,“智能人人都有,组合高低人人不同”,形成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自己。这就是尊重天性,从这里出发,才能真正因材施教!
- 加德纳教授的这个论点和我们老祖宗说的“天生我才必有用”不谋而合啊!
-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,有人擅长阅读和写作,有人擅长沟通和谈判,有才艺突出擅长美术和音乐,也有人喜欢运动,有人喜欢独处做研究,也有人重视关系乐于与人交往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,教育的核心是帮助孩子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,助力孩子成长。家长的角色应该是园丁,先尊重种子的特点,才能知道给予什么样的营养去浇灌!
如何发现孩子擅长哪种智能
● 拿一个美国的学校举例——
首先学校把多元智能理论的8个方面换成了8种不同的“聪明方式”。
“body smart”、“self smart” 、“number smart”...
为了顾及孩子不同的聪明方式,老师们在教学上也做了大胆的改革,比如他们把数学课搬到了舞蹈教室,为了照顾小朋友,他们把课堂搬进了乐高课堂。
同样的空间竟然有4-5种不同的教育方式,这才是“多元智能”最理想的教室环境,通过不断的拓展教育方式的“全面”来匹配孩子的能力需求,而不是整齐划一,只用一个方式教与学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家长也是如此,不要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灌输孩子,给孩子多重频段体验,鼓励他们发现“最优配置”。
比如想让孩子理解加减法,大人可以把“多元智能”作为标准,利用不同频段去“广播”这个知识。
有的频段用语言,有的用空间感,有的用音乐,有的用自然敏感度。加德纳自己在1997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说,孩子的早期阶段,用越多的频段广播越好,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,通过孩子和成人互动的经验,减低频段是一个必经的过程。
同时孩子这台“收音机”在接收时,8个频段的强弱也不同。他们也是在不断的调整中慢慢发现自己在接受某类知识时,哪个频段最快最清晰。
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,发现几种频段的最优组合,更可能得到最高的学校效率。孩子正是在丰富的体验中,通过排列组合2-3个方面达到了在特定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最高效率。
在我们盲目羡慕“别人家孩子”的同时,是否可以反观一下自己:
你是否愿意花时间思考出有创造力的方式向孩子传授知识?
你敢不敢用“舞蹈”来表达绘本,会不会用唱歌的方式教他学地理?
学校和家长是否能够理解和鼓励这种创新,
还是说这些东西都是没用的和高考无关?
只有不断打开“教”的途径,
才能发现孩子到底用哪种方式接受是最有效。
把眼光放在“全面”开发孩子的“潜能”上,
更要在“教”的时候能够打破采用最传统的模式,
小螺丝科技,
结合“八大智能理论”,
与国外多所高校合作,
打造寓教于乐的数字多媒体娱教产品,
助力孩子快乐成长,
让孩子与世界快乐沟通!